> 首页 > 论坛好贴
马尼拉的中国城,离家最近的地方



我前段时间去了趟马尼拉,也去王彬逛了下。算了下,来菲律宾10多年了,去中国城大概5-6次吧。从始建于1919年的琼斯桥下来,便是一座仿中式牌坊结构的大型拱门,顶部红底黄字写着“中国城”三字。正式名称是“菲律宾-中国友谊拱门”,由马尼拉市政府与华社合作兴建,启用于2015年。在现代化的高楼之间,这座古朴的拱门无疑十分显眼。从拱门下穿过直走,经过70年代建的中菲友谊拱门,到了教堂右转,便是岷伦洛的王斌街。

我到的时候还早,王彬的一天才刚要开始。沿街向里走去,商店基本都还没开。几名环卫工人正忙碌着,路人三三两两,不时有摩托车从身旁开过。

中式路灯的顶端,金色龙头蜿蜒而出;头顶杂乱的电线中,大红灯笼点缀其间。两侧随处可见简体/繁体的招牌从楼上探出,越往里走,就越密集。有一小段路,招牌错落交叠。我愣了下,死去的记忆突然反击,这场景,像10多年前的老家。跟前是有年代感的建筑,后面是几十层楼的公寓,稍远是高耸的大厦。有种巨物压迫感,有点像电影里香港的街头,貌似城市森林的即视感。



清晨的王彬气温正好,阳光还没爬过高楼,我得以闲庭信步。

经过圣坛的时候,正好还没人。我查了资料,这是天主教的露天圣坛。

金黄色的十字架嵌入边墙,最特别的,前方有一个香炉,边上还香,以香敬拜。

具体来源已无法考究,说是老一辈华人基于习惯,用香敬拜十字架。

菲律宾人有样学样也来上香,形成奇景。



我漫无目的走着,路边有很多小贩在卖菜,都很新鲜。不时有华人面孔提着菜经过,像极了老家早起的大爷大妈。

人流逐渐多了起来,商店也开始陆续开门了。

有家煎包店外排了5-6个人,我索性也跟着排队。

剪着短发的华人老板娘,在前头亲自招呼顾客,几个工人在锅边守着包子。

锅盖掀开,蒸汽一下子冒出来,油把包子煎得滋啦啦,香味一下子溢满店内。

排在我前面的菲律宾人,人均买4个包子,我就买了2个。毕竟,我还得把肚子留给其他食物。

热腾腾的煎包,面皮蓬松,肉馅咸香,确实好吃。



随便走进一家店,好家伙,墙上菜单琳琅满目,卤面,面线糊,粽子.....那啥,我基本都想吃。看来看去,最后点了碗咸饭,6-70披索吧。对,就是这个味道。不知是分量太少,还是我太饿,几口就吃完了。我接着到处逛,又吃了点烧卖,油条,饺子和半碗粥。战斗力不行了,没以前能吃。不过包子吃不下,一颗给了乞丐。



有家杂货店吸引了我的注意。前面摆放着话梅和各种风水书,上面挂着线香,侧面是各种滋补品,后头是一个柜的金纸。记忆中,老家巷子里总有几家这种开了几十年的老店,老大爷悠闲地看着电视。有顾客来了,就招呼一下,没有就静静看电视。店刚开门,有一股淡淡的香气,这是金纸和线香的气味。以前暑假的时候,我和邻居玩伴一起去村里的金纸店打工。我们的工作就是手动印金纸,每次回家的时候,双手都被颜料染红,轻易洗不掉。



吃饱喝足,我又买了一背包的饼,凤梨酥,绿豆饼,老婆饼等等。

还记得刚来菲律宾那会儿,亲戚陪我去马尼拉办手续,办完就来了中国城。我们买了一整个背包的饼类,塞得满满当当。

已经是10多年前的事了,当时的场景早已模糊。

只记得,背包很重,天气好热。

还有,桥下的水,依然又黑又臭。

了解更多请搜索: 王彬 中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