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论坛好贴
义诊精神在菲律宾各地开花,是菲律宾华人华侨回馈社会、热心公益的一个缩影



马尼拉华人区义诊中心行政主任许焕然

四十年了!每个周日清晨,为何总有人在此安静的排队?

8月10日,星期日,马尼拉华人区义诊中心义诊日。

上午8时,来自甲米地省的贡萨洛·加布里奥拉(Gonzalo Gabriola),已经早早的来到了马尼拉华人区义诊中心排队,他想继续用针灸治疗他的偏瘫。



贡萨洛·加布里奥拉(Gonzalo Gabriola)

几年前,他的脊椎和枕骨之间长了一个肿瘤,医生告诉他需要做手术,但康复机率只有50%。他家庭贫困,无力负担高额医疗费,无奈只能放弃治疗。此后的两年他一直卧床,完全不能动弹,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具没有生命力的躯体——坐在轮椅上时必须被绑住才不至于滑下去。后来他的妻子听说华人义诊中心的中医很神奇,而且是完全免费。对于他们,这无异于黑暗中看到了一盏明灯,于是在妻子的陪伴下他第一次走进了义诊中心。

第一次针灸治疗后,神奇的一幕发生了,他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开始有反应了——身体变暖和了,他欣喜的对妻子说,我们要继续接受针灸治疗!

七次针灸之后,他开始一点一点地康复,七个月后,他完全放弃了轮椅能走路了,体力也完全恢复,他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然而疫情期间,因为一次疫苗注射,导致他连续高烧多日,他感到浑身麻木,慢慢的他再次卧倒在病床上。

疫情之后,义诊中心重新开业,他又抱着希望回到了义诊中心,经过一系列的针灸和中药的治疗,他的病情开始康复,目前已经恢复到了80%到90%,他说:“我以前就象个植物人,是马尼拉华人区义诊中心延长了我的生命,我或许无法报答他们,但我深表感激。”



和萨洛·加布里奥拉一起在义诊中心外等待的还有一百多位来自周边城市甚至外省的百姓,他们安静而有序的排着队,目光中闪烁着平和和期待。

而在义诊中心的大门前,一场捐赠仪式正在举行。今天一位长期向义诊中心捐助的吴先生夫妇的后人,向义诊中心捐赠药品。



义诊中心行政主任许焕然说,今天会有三个捐赠,有捐药的,有捐橡胶手套的,还有捐轮椅的,大家觉得我们义诊中心的工作很有意义所以都来支持我们。

上午的义诊在繁忙而有序。义诊中心大楼的诊区有三层,一层是中医科,二层是西医科,三层是牙科。每一层的诊室外面都坐满了等待着就诊的病人。

神奇的中医

在中医科,十多张病床上躺满了病患,他们大多是到这里接受针灸治疗的。中医针灸的神奇疗效已经彻底征服了他们。从不了解到怀疑,再从怀疑到信服认可,一根根银针给他们带了生的希望。

一位在候诊的患者叫达尼洛·维勒加斯(Danilo Villegas),来自卡洛坎。几年前他左脑的一根血管破裂导致脑出血,他在医院住了近六个月院,花费了大量治疗费用,但病情没有任何变化。出院后他嘴角歪斜、流着口水、手蜷缩着,走路一瘸一拐。



达尼洛·维勒加斯(Danilo Villegas)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华人义诊中心,只扎了一针,他的嘴巴就恢复正常了。他心想:“这也太有效了!”

从此他每个星期天都来——直到疫情爆发,他的治疗中断了。疫情过后,他的治疗重新恢复,目前他已经可以和常人一样正常行走了,之前像香肠一样肿胀的手指——也消肿了。

医者仁心

在二楼西医科,病人在门外排队等候,诊室内8、9位医生们同时开诊,医生们耐心和蔼的和病人交谈,询问病情,记录病例,开置处方,之后病人会拿着处方去一楼的药房拿药。这一在普通医院司空见惯的流程,在这里,却缺少了一个重要环节——收费环节!病人在这里从诊断到拿药全程都是免费。不知看完病拿着药回家的病人心里什么感受,但相信他们的内心是愉悦的,他们应该能感知到菲律宾华人华侨释放的爱心和善意。

Kelvin Tsang医生,来自加特安德烈斯博尼法西奥医疗中心(Gat Andres Bonifacio Medical Center),是一名普通外科医生,他长期担任义诊中心的义诊医生。



问他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做做义诊医生?他说,我只是想帮助任何需要帮助的人。

据他介绍,西医科每周日会接待70至200个病人不等——这取决于交通和天气状况。最常见的病人是咳嗽、感冒和发烧。有些患者也来这里继续服用高血压或糖尿病的维持药物。他们主要针对基础疾病提供咨询。由于义诊中心缺乏手术方面的设施和设备,因此如果病情复杂或需要进一步治疗,他们会将患者转诊到其他医院。

许焕然主任说,义诊中心和善举总会下属的中华崇仁医院有协议,如果义诊中心遇到了身患重疾需要手术并且家庭困难的病人,他们会将病人送到中华崇仁医院进行手术,医院方会减免一半费用,对于一些特别困难无法承担剩下一半手术费用的家庭,义诊中心会想办法筹集费用。

爱心反哺

这个身材矮小的女士名叫梅琳·埃斯平卡(Maelyn Espinca),是义诊中心的志愿者,每到周日她都会来到中心打扫卫生。

但她曾经也是一位义诊中心的病人,一位义诊的受益者。



梅琳·埃斯平卡(Maelyn Espinca)

与别人不一样的是她只有一只眼睛,很多年前她一直靠一只眼睛生活,这让她在生活中充满了自卑,不敢直视别人。她曾去其他医院寻诊过,但是高额的医药费让她望而却步,她没有钱,没有稳定的工作,完全依靠她的姐姐在生活。

直到她知道了义诊中心。在她向医生讲述了她的病情和不幸遭遇后,义诊中心的医生为她做了检查,诊断后确认她的视神经已经坏死无法恢复,但建议她可以安装一只义眼,并且把她推荐给了中华崇仁医院。在爱心接力下,她终于在崇仁医院安装了一只义眼,院方负担了全部的医药费。从此她可以自信面对别人了,因为她有了另一只眼,即使它是假的。

梅琳·埃斯平卡动情的说:“我欠他们太多了——他们给了我拥有两只眼睛的机会。”

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义诊中心的善举影响了她,她主动提出要做一名义诊中心的志愿者,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她说:“既然他们给了我这么多,我当然应该尽力回报他们,哪怕只是一点点。”

她告诉记者:“我喜欢在义诊中心的感觉,因为我也能像他们一样帮助别人了!”

而那个脑血管破裂导致脑出血的病人,达尼洛·维勒加斯,深受义诊中心影响后,他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别人:早上会给那些无家可归者施粥。他说:“针灸让我重获新生,我无法用金钱来回报,但我会用爱心传递这份感激。以前,我领着免费的粥;现在,我把粥送给别人,对我来说,这就是我回报善意的方式。”

义诊中心志愿者们的善行义举,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周边的人。

“助人是快乐之本”

在三楼牙科诊室十几个诊疗台布满了房间,修牙机器的声音此起彼伏。据许焕然主任介绍,义诊中心的医生大部分是吴婷婷医师招募来的,光牙科就有20位医生,每个义诊日差不多能治疗60位病人。

吴婷婷,华人义诊中心上届行政主任,牙科负责人,义诊中心的元老。



吴婷婷医师(右)

1986年义诊中心刚成立,吴婷婷医师就成为了中心的志愿者,那年她刚刚毕业。

如今近40年过去了,她每周日依然会出现在义诊中心。问她为什么能一直坚持做义诊医生,她平淡的说:“我认为助人是快乐之本,所以我就来这里了。”

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响亮的口号,只有实实在在的做事,这或许就是义诊中心人的品格!

义诊中心还有一位“元老级”人物,吴子文教授,义诊中心名誉会长,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当年一手创办了义诊中心的中医科,让中医在菲律宾得到发扬光大。时至今日他依然每个义诊日都出现在义诊中心,甚至有些患者专程奔着他的名气而来。



吴子文教授

说起义诊中心,吴老滔滔不绝,他自豪的说:“我觉得我们做的这个事情很有意义!我们跟别人不一样,我们是在救死扶伤,天天救人。”

“我们过去每个月都会去偏远地区义诊,他们一看我们穿着制服来了,他们就会有一个印象,你们华人是来为我们做好事的,不是在我们这边赚了钱,然后都汇回祖籍国了,所以这会让他们对我们华人就会产生好感。”

菲华三宝

如今马尼拉华人区义诊中心已经名扬海内外,被誉为菲律宾的“菲华三宝”之一。

而当年义诊中心的创立,完全是源于两个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华人。

1984年,当年时任马尼拉区狮子会会长的吴身谋大律师与外交主任颜期前先生,看到在住在仙杉兰洛桥河畔的当地贫民,生活环境差,收入微薄,有病看不起医生,买不起药物,甚至很多人没有工作,这导致该地区经常发生抢劫等治安案件。出于责任感,他们联络一群善心人士,组织医疗服务人员开始在华人区开展义诊医疗服务,每周日上午8点至12点在许龙宣先生的店面里为当地贫民施诊及赠药。很快他们的善行得到了附近贫民百姓的认可,为百姓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温暖,解除了病痛,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增进了菲华两个族群的了解与融合。



吴身谋(左)和颜期前(右)

在他们的感召下,1986年,菲华推拿学会及西医志愿学会共同发起并在林友剑先生以及华人社团的支持下,“马尼拉华人区义诊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开启了菲律宾华人善行义举的新篇章!后来菲律宾洪门进步党总部、菲律宾洪门竹林协议总团、仙尼古拉南区防火会、菲律宾福建总商会、菲律宾河源张颜同宗总会、菲律宾钞坑颜氏同乡会、旅菲临濮堂总会也加入进来,与马尼拉华人区西医志愿学会与菲华中医针灸学术会及菲华牙医协会等十个团体共同主持义诊中心事务,并由后几个医学团体负责具体医疗工作。为此他们还专门成立了马尼拉华人区义诊中心基金会,对所有来自各华社和个人捐助的善款进行共同监督、管理,按需向义诊中心拨付款项,使义诊中心走上了良性的发展轨道,成为了菲律宾华人华侨公益事业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义诊中心几十年如一日的善举也赢得了菲律宾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2000年2月,义诊中心获得了菲律宾社会福利与发展部的表扬并颁发了义诊中心执照,确认义诊中心正式作为该部下属民间慈善机构,协助该部推广社会福利事业。

2020年1月19日,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黄溪连曾专程参观了马尼拉华人区义诊中心,黄大使表示,马尼拉华人区义诊中心常年开展义诊和赠药,有力地弘扬了中华民族救死扶伤、乐善好施的精神,展现了华侨华人的良好形象,值得敬佩与赞赏!

“义诊精神”

华人区义诊中心能坚持这么多年持续做公益,与背后默默支持他们的社会团体、善士仁翁是分不开的。义诊中心日常开销几乎全部都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他们的支持保证了中心的正常运转。

义诊中心行政主任许焕然说:“如果没有这些华社以及各界爱心人士的默默支持,没有义诊中心广大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义诊中心是不会走到今天!”

四十多年,2000多个星期日,风雨无阻,救治了60余万患者,挽救了60余万个家庭。

一代代志愿者、无数的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一个个的感人故事,绘制出一幅菲律宾华人华侨回馈社会,心系菲律宾百姓的美丽画卷。

“义将人病作己病,诊得他生是我生 ”,这副挂在义诊中心外墙上的对联,充分体现了菲律宾华人华侨痌瘝在抱、怜贫恤病的济世情怀和内心写照。

如今,“义诊精神”已在菲律宾各地开花,很多省市都成立了自己的华人义诊中心,“义诊精神”正跨越山海薪火相传造福着更多的菲律宾百姓。

义诊中心只是菲律宾华人华侨回馈社会、热心公益的一个缩影。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品质也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一直以来,菲律宾华人华侨总是把自己的发展与菲律宾国家的发展、人民福祉紧密相连,每次国家有灾难总是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伸出援手。事实证明:这种超越族群的公益实践,正是菲律宾华人华侨赢得社会尊重的根源,也是华人华侨在这片土地上世代安居乐业的密码。

了解更多请搜索: 义诊